漫漫求学路,琅琅木铎音——专访院长韩高年教授

发布者: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2发布时间:2013-11-15浏览次数:111

2012年10月29日下午,研究生院院刊《木铎之声》编辑部记者采访了我院院长韩高年教授,现将谈话内容刊录如下。
木铎之声:韩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主要学术经历和学术研究领域?
韩高年:我的求学经历相对比较简单:89年读大学,93年毕业留校工作;94年考上赵逵夫老师古代文学方向的硕士,97年毕业;98年考取博士,2001年博士毕业后到复旦大学读了两年博士后,回来后一直在学院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所做的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韵文,近几年也研究散文,同时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有中国古代文化史、民俗史等方面。
木铎之声:在师大这么多年,想必您对师大有很深的情谊,这些方面老师有什么感触?
韩高年:对于师大,我有特别深的感情。本科毕业留校工作之后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当时我中文系要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我去北京参加了一个针对这门课程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知名学者,这些学者中有搞文学的,还有搞哲学、宗教、语言等,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对自己学科深刻的见解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回来以后我就下定决心开始考研。之所以选择本校是因为我们这边的老师也非常出色,我出去以后其他院校的学者都提起我们学校的某些老师在学科上很有建树,这些都让我觉得很自豪,毕竟我们本科阶段受了他们比较多的熏陶和感染。 
硕士阶段,在赵逵夫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不断增强,能力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硕士毕业后便跟着他继续读了博士。提起考研考博的择校问题,好多人觉得西北师大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我觉得师大虽然不是名校,但是有名师,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名师比名校更具有吸引力。一个好的导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师德很高尚,学识也很深厚的名师,对我呵护备至、用心栽培。博士毕业后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去了复旦大学做博士后,那段时间收获确实很大: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回顾我的求学之路,最想感谢的是老师和母校。老师现在都七十多岁了,每天晚上依旧坚持读书到深夜,周末也在搞研究。有这么好的老师做榜样,我就没有理由给自己找借口,更没有理由因为一点点成绩而有所懈怠。坚持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秉持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才能对的起老师对我这番苦心的栽培。师大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传统,老一辈的学问家像李蒸、黎锦熙、吕斯百、陈涌、彭铎、郭晋稀等都在这里做出了大学问,他们留下的“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做人做学问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要怀有对师大这片厚土的哺育感恩之心,要有饮水思源的品质。
木铎之声:有了师大这么好的平台,接下来您是怎么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
韩高年:在我求学的初期,整个中国的学术界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许多出版物都在介绍一些西方的思想,我得以接触到许多新的思潮,而这些新的思潮激发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在兴趣的吸引以及老师的鼓励下,我选择了读书、教学、研究,并且坚持了下来。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对专业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因为兴趣可以激发探究的动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着兴趣所在,我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并越发有了前进的动力,基本就是这样。
木铎之声:那么请您结合您的学习与探索的经验针对目前师大研究生学习的现状提一些建议好吗?
韩高年:好的,针对目前我们的学生所呈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验,我主要谈以下几点。
其一,学习要抓住要点,打好基础。我们的研究生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到处乱选课,选了很多课,最后却很难结合所选课程阅读大量的书籍。这样不但没能消化课堂内容,反而忽略了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兴趣,贻误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学习、读书必须抓要点,打好基础,每天一定要有专门的时间来读一些根本性的、基础性的书,这些书是我们每个专业方向从事研究的基础,要读好、读透、读精的。正如我们老一辈学者所说的要有看家的书。以这些书为基础,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去学习去探索,才会有所收获。
其二,要有一种去倾听去了解的好姿态。我们现在有好多学生只专注于自己选定的方向,对于自己专业所在一级学科的其他专业有所忽视,这是很狭隘的。学校学院每年都会尽最大可能的请相关专家来做报告,这样的报告同学们都应该去听听,虽然说有些报告表面上与你所学习的专业领域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对你学好专业都是有很多帮助的。也许你听一次报告,你的一个论文题目就出来了,或者你在思想方法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其三,要注重交流、开阔视野。要有学术交流的意识,平时要注意加强和同学、同行之间的切磋,有些灵感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讨论之中产生的,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吸收、借鉴,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学术创新就比较困难。另外要注意吸收新东西,时时关注学术的前沿动态,使自己的思想、兴趣保持与学术界前沿动态的一种应答状态,这对做好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掌握动态,避开一些人家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判断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包括横向的纵向的,避免学术研究的盲目性,这对一个治学的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再者,讲求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无论我们的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上,我们都要尊重前人,遵守学术规范,要持守学术道德底线,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严格地遵守学术规范,同时也要遵守我们意识形态中的原则、规范,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解放思想,活跃思维,这对于我们今后做人做事都是极为有益的。
另外,从前人的成功历程来看学术研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点滴的成就都是离不开艰苦努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点我们学校的一些老先生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多读一些老先生谈治学经验的文章以及他们的学术传记,我们就可以看出再聪明的人没有勤奋作为支撑,也不会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勤奋是最重要的。我们师大处在甘肃这样一个偏僻的地区,一方面是一种劣势,但同时也是一种优势。我们更能吃苦、更懂奋斗,前几年提出来的“陇右学术精神”,也就是《中庸》当中提到的“人一能、己百之,人十能、己千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坚持,一直坚持不放松,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木铎之声:我们得知您是在参加工作之后才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那么从您的角度,您是怎么看待学习、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的?
韩老师:教学相长,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在做教师以后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欠缺的,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进而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我不认为教学是对科研时间的一种占有和浪费,这两方面并不冲突。我好多的研究课题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应该说我是教学相长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和更新的速度都很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这对我的教学会形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反过来对我也是一种鞭策,学生给我压力,我要为学生负责。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工作,也促进了我科研能力的提升。
木铎之声:您怎么看待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一性,以及怎么样去坚持这种专一性?
韩高年:研究生阶段,做学问一定要心无旁骛。有的同学领悟不到这一点,到最后反而是得不偿失。比方说有的同学去做兼职,最初是解决经济困难,但逐渐兼职成了专职,专业学习反而成了兼职。这样做就本末倒置了。人是依赖于物质世界存在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精神世界的追求,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体验。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焦虑。想到自己已经二十多岁了,而本科毕业的同学已经工作了、收入也不错。这个时候比较一下自己,便会产生动摇和怀疑,会重新审视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个时候就要看自己内心的修炼了。人总是这样,在年轻的时候总要去面对很多的选择,去做很多的尝试。但做出选择时,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读研而不是去工作,这是想让自己在更高的平台有所提升。这里边存在功利性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既然感兴趣,那就让自己有信心把它做好。读研期间和本科段相比而言,大家对学习、生活、人生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不太会存在贪玩或者迷失方向的问题,会更善于让自己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兴趣培养好,小心的呵护自己的兴趣。你能坚守住这个兴趣,你学习这个专业便是你人生追求的目标,至少是近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木铎之声:和您的交谈让我们感受到您身上有一种谦和的品质,正是这一点让您和学生能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在您这么多年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您认为在我们师大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特殊性的高校,学生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韩高年:据我观察同学们大体上会遇到三类问题。首先是恋爱上的问题。读研时同学们普遍都到了二十三、四岁,对异性的情感诉求是很正常的,要学会理智、理性的对待自己的情感诉求,不回避、也不急切,要养成正确的爱情观。感情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恋爱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学会理解、包容,甚至是迁就。恋爱失败了,不要灰心,也不要痛苦,接受不好的事实,特别是不能把失恋的痛苦带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就不值当了。
其次,是经济上的问题。我们学校有的研究生来自偏远农村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有些同学在生活上有困难,需要自己要去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的压力很大。我想要告诉同学们的是: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过多地去做兼职,这不仅耗费时间,还会影响学习的状态,如果到最后完成不了学业,就得不偿失了。同时在心理上也不要产生自卑感,甚至动摇对学业的信念。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一个历练自己的机会,要给自己加油,要替自己鼓劲,一定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困难,不妨有一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试想你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完成了学业,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再次,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们要学会和师长、同学交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适应了学校的社交生活,以后步入社会也会从容不迫。人际关系协调了,对学业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反过来如果人际关系失调,那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失落甚至痛苦就会如影随形。所以同学们要努力建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他人交往,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要尽力理解他人的诉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
木铎之声:您被评为我校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可见学生对您是非常喜爱和认可的,我们相信同学们也很愿意获得您的指导和肯定。那么您对我们研究生都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韩高年:第一,希望大家能够把学习抓好,要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树立“问题”意识和自我培养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结合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要求,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最终能够学业有成。
第二,希望大家能积极参加一些学术实践活动,特别是参与学术科研资助项目,这些活动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考量,也是对我们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三,希望大家多和导师交流,交流不只限定在课堂内,课堂以外也要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学术活动也是交流的一个好平台,要尽可能多的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以便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强研究的前瞻性。
第四,希望大家重视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是对我们所学课程的汇报。如果大家每一门课程的论文都认真地去写,那么学位论文也就能够驾轻就熟了。平时要注重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时的一些感悟是不成形的,只有动手写出来才能固化成形。动笔去写哪怕再小的一篇文章,也总会调动你现有的知识储备,总会训练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材料去证明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希望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不断地充实和历练自己。
 
(编后语:访谈结束了,亲切的言谈,和善的语调,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韩老师对学术研究矢志不渝的坚持和探索,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韩老师谦逊的品格、踏实的作风,以及对我们研究生诚恳的祝福。回味老师的话语我们收获颇丰!)
 
韩高年,男,汉族,1971年生,甘肃金昌人。200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兼任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近年出版专著10种,其中代表性的有《先秦文学编年史》(合著)、《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诗经分类辨体》《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史》。在国家级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9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同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及第十二届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8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青年。
编辑:刘镇伟 许亚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