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大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10浏览次数:311

我校秘书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秘书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传授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中的心理现象阐释社会心理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现象,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提高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课程主要由社会心理学历史概要、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众心理和民族心理等内容构成。
(四)教学时数
54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见下表)
序 号
内 容
学 时
备 注
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对象及任务
6
 
2
第一节  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3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历史概要
 
 
4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6
第二章  社会认知过程
8
讨论2学时
7
第一节  社会知觉
 
 
8
第二节  社会印象
 
 
9
第三节  认知判断
 
 
10
第三章  社会认知形态
6
 
11
第一节  自我认知
 
 
12
第二节  个体认知
 
 
13
第三节  群体认知
 
 
14
第四节  对人认知理论
 
 
15
第四章  社会感情
6
 
16
第一节  社会感情及其作用
 
 
17
第二节  社会感情形态
 
 
18
第三节  情绪管理方法
 
自学
19
第五章  社会动机
8
 
20
第一节  社会动机及其形成
 
 
21
第二节  社会动机类型
 
 
22
第三节  挫折及其他动机
 
 
23
第六章  社会态度
8
 
24
第一节  态度研究概述
 
 
25
第二节  社会个体态度
 
 
26
第三节  社会群体态度
 
 
27
第七章  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
8
讨论2学时
28
第一节  大众心理研究
 
 
29
第二节  民族心理研究
 
 
合计
50
4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心理意义。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比例一般按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安排。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比例综合评定。
二、本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对象及任务
教学要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1学时)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历史概要(1学时)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心理学来源:民族心理学、本能心理学、群众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学时)
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社会心理学及其的基本研究对象;社会心理的过程性(内过程、外过程)、社会心理规律性、社会心理的条件性。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2学时)
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为社会决策服务、为学科发展本土化服务。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心理学概念。
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主要阶段)。
3.掌握社会心理学产生过程中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贡献。
4.熟悉掌握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  社会认知过程
教学要点:
知觉、社会知觉、社会印象、认知判断。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知觉(3学时)
知觉、社会知觉及知觉与社会知觉的联系和区别;社会知觉主要的特点、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主客体因素。
第二节  社会印象(3学时)
第一印象、社会印象、社会印象的特点;社会印象形成中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刻板印象及其表现;社会印象形成的模式。
第三节  认知判断(2学时)
认知与判断;归因、不同归因理论的内涵;认知判断中的基本归因错误等归因偏差的主要类型。
考核要求:
1.识记知觉、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归因等概念。
2.了解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异同、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主要特点。
3.能结合社会实际运用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基础理论分析社会心理现象。
4.了解不同归因偏差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  社会认知形态
教学要点:
自我结构、自我认知;个体认知及其主要方式;集体无意识、场依存性与群体认知,集团认知;海德、纽卡姆等人的对人认知理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我认知(1学时)
自我、自我的结构、自我认知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个体认知(2学时)
个体认知;仪表认知、表情认知等对他人外部特征认知的方式;对他人性格认知的各切入点;人际关系、人际互动与个体认知。
第三节  群体认知(2学时)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群体认知;认知的场依存性理论与群体认知;集团的构成要素、集团认知、集团认知的优势。
第四节  对人认知理论(1学时)
海德的认知均衡理论、纽卡姆的对人均衡理论。
考核要求:
1.识记自我、自我认知、个体认知、群体认知等概念。
2.了解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结构的不同理论。
3.熟悉掌握对他人外部特征认知的方式。
4.理解集团认知的优势。
第四章  社会感情
教学要点:
感情与社会感情、社会感情的构成(情绪与情感)、社会感情作用、社会感情的不同形态类型。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感情及其作用(2学时)
感情;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感情及其实质、社会感情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社会感情形态(4学时)
应激及应激状态的缓解;羞耻感、愧疚感等感情状态;感情移入与感情移入的对象;喜欢、爱等对人感情类型。
第三节  情绪管理方法(自学)
(说明:在教师引导下课外自学)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感情、羞耻感、愧疚感、感情移入等概念。
2.了解感情与社会感情、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3.熟悉掌握羞耻感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本性、市场经济现状思考“爱”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价值。
第五章  社会动机
教学要点:
动机与社会动机、目标、需要与目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目标与激励;利他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等社会动机的主要类型;挫折与其他动机。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及其形成(3学时)
社会动机、动机构成、目标;社会动机的重要功能;需要与目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目标和激励、激励的条件。
第二节  社会动机类型(3学时)
利他行为、利他动机、旁观者效应与利他;亲和动机及其形成的心理原因;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与其他动机的区别;中国人成就动机的特点。
第三节  挫折及其他动机(2学时)
挫折及其挫折忍耐;挫折忍耐与攻击;退行、代偿、合理化、升华。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动机、需要、利他动机、旁观者效应、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挫折等概念。
2.能结合案例或社会实际分析旁观者效应对利他动机的影响。
3.能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思考、分析中国人成就动机的主要特点(优劣)。
4.大体了解挫折及其不同的行为表现。
第六章  社会态度
教学要点:
态度及社会态度的特点和功能;偏见及其消除;社会个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群体态度及其形成、集团凝聚力;暗示、模仿与群体态度。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态度研究概述(3学时)
态度与社会态度;社会态度特点;社会态度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偏见及其形成、偏见的消除。
第二节  社会个体态度(3学时)
个体态度与社会个体态度的形成;改变个体态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社会群体态度(2学时)
群体态度的形成;集团凝聚力及其作用,集团凝聚力形成的条件;暗示与群体态度形成、模仿与群体态度形成。
考核要求:
1.识记态度、需要、偏见、集团凝聚力、暗示、模仿等概念。
2.了解社会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3.熟练掌握偏见消除的措施。
4.掌握集团凝聚力的作用和形成条件。
5.理解暗示、模仿在群体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
教学要点:
大众与大众心理;流言及其特点;舆论及其形成要素;时尚及其特点;风俗及其功能;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文化与民族性格。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心理(4学时)
大众与大众心理;流言、流言的作用、流言传播的特点和危害;舆论、舆论形成的要素;时尚及其主要特点;风俗、风俗的特点、风俗的功能。
第二节  民族心理(4学时)
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关系;文化与民族性格、文化与民族心理;中国文化对民族性格结构的规定。
考核要求:
1.识记大众心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流言、舆论、风俗等概念。
2.熟悉流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能通过观察、思考社会实际现象分析如何规避流言。
3.了解舆论形成的要素。
4.掌握中国文化对民族性格结构规定的独特性。
(说明:本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组织4个学时左右的课堂讨论,具体讨论时间由任课教师视情况安排。)
三、参考书目
1.       许峰,《社会心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       刘永芳,《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美]弗里德曼、西尔斯、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       [美]马洛斯,《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       [英]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       郑雪,《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       张明,《蹚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    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2.    [美]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4.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5.    杨国枢等,《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2版。
16.    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7.    张涛,《面子:中国社会舞台上的面子艺术》,地震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课件应尽量精美、简洁、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讲解,使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授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