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世纪中文云讲堂·名家讲坛丨贺绍俊: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难度和挑战

发布者: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2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314

20221110日,应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邀请,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作了题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难度和挑战》的学术讲座,讲座以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我校等高校的近700位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讲座。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孙强教授主持此次讲座。


贺绍俊教授首先说明了革命历史题材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溯源了革命历史题材兴起的缘由以及繁荣的景况。贺教授将革命历史题材初期的特征总结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三大主义的表现主要聚焦于宏大叙事模式,因此初期的革命历史写作始终是以阳刚和高昂的面貌出现在文学史中的。但这个主题也存在审美固化的现象,在主客观条件不足的初期,作家们选择将目光投向“柔”来化解这种困境,达到主题和美学的刚柔并济。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五六十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中聚焦“柔”的作品分析,他指出这些作品找到了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之间的平衡点,作家们巧妙地让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紧接着,贺绍俊教授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第二个丰收期,即新时期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并总结了这一时期作品对精神价值的多方面开掘,作家们关注的不再是历史本身,而是站在“今天”的高度重新认识历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人性层面的重新审视;第二,采用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克服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更加关注革命和个人命运的联系,对革命社会意义的探索转向对革命精神意义的探索;第三,反省暴力美学,探索革命历史在和平年代的恰当书写;第四,面对革命战争的残酷性时,更加突出美和文明的力量。

最后,贺绍俊教授认为,尽管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发展具备文学制度提供的充足资源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来自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为革命历史文学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和难度。面对这种挑战,贺绍俊教授也提出了解决之道:一方面,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具体与普遍、个别与共同的关系,正是因为过去对历史具体性的强调,才导致革命历史题材写作很难进入世界视野,而中国革命精神和人类精神价值是相互应答的关系,建立在中国核心价值之上的价值体系是对人类价值的呼应,比如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家所应做的就是打通二者应答的通道;另一方面,应该开拓对革命历史认知的视角,他以80后作家刘鹏艳《逐日》为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作品中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的凸显,主要得益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加入。



在交流环节,针对学生们的提问,贺绍俊教授耐心地作了解答。他认为,随着文学观念的不断变化,小人物的写作也可以很好的反映宏大的题材,关键在于怎样恰当的表现和书写。其次历史虽然逐渐远去,但是革命历史的特殊性促使一些作家自觉承担起写作的使命,但是如何进入到今天的语境之中并形成对话也构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难点和挑战之一。

孙强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革命”和“历史”是两个关键词,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一体化的政治诉求、去政治化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面临着很多困难。贺教授的讲座通过细致的历史梳理和文本解读,对革命历史题材书写的难度和挑战作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了历史题材写作的重要性和扩展资源、开拓领域的诸多可能,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度的思考和深厚的学养。

 


主讲人简介: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主编。主要从事当代小说研究和批评,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当代文学新空间》《文学的尊严》《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重构宏大叙述》《中国当代文学图志》《铁凝评传》《文学批评学》《还在文化荆棘地》《鲁迅与读书》《伊甸园的困惑--文学中的性爱描写》等。主编有跨世纪地域文学研究丛书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