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我院陈丹奇博士在线作了题为《孔子“闻之曰”言论承传模式的生成与演化》的学术讲座。本次报告由我院王志翔老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校内外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丹奇老师由书写“闻之曰”的竹简图片介绍“闻”在不同时代的字形特征,并从“解题”入手,简要介绍了上博简的相关背景和《从政》篇的基本情况。在“引言”部分概述“闻之曰”话语来源的三种观点,提出“闻之曰”蕴含着《从政》篇特殊的编纂意图,进而交代其研究思路并切入主题。
首先,陈老师运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铭文、《尚书·周书》等材料来勾稽“闻”自殷商至春秋的言说传统,指出“闻”有通过引用来传播话语的本质功能;其次,陈老师又立足儒家文献考察了早期儒家关于“闻”的理论建构,即“闻”具有始于求知、重在领悟、终于践行三个递进的思想层次,实为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再次,陈老师回到《从政》篇“闻之曰”的话语来源与指称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将《从政》篇“闻之曰”所接言论与传世典籍、出土文献的相近语句进行详细的比勘,证实了《从政》篇的14个“闻之曰”均是孔子对前贤时彦与相关文本言论的转述,而“闻之曰”即“丘闻之某人(或某文本)有言曰”的缩略形式;最后,陈老师归纳了以“闻之曰”为标志的一种孔子言论承传模式,即通过口传和书写的灵活转换来传播孔子的转述话语。并指出由于儒家圣化孔子的主观诉求及其与各家论辩的现实需要,“子曰”的孔子言论承传模式大行其道,“闻之曰”模式则逐渐湮没无闻。还强调《从政》篇“闻之曰”的重要价值,即其不但重现了一种孔子言论、知识、思想的承传模式,而且显现出儒家文献由“问对型”文本转换为“语录型”文本的一般规律。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本次讲座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陈丹奇老师也认真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相关提问。
讲座尾声,王志翔老师进行了总结,王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既从“闻”的字形入手做好了解题工作,又从“闻”的言说传统与理论建构两个维度阐明了孔子“闻之曰”言论承传模式得以生成的基础,还解释了“闻之曰”与“子曰”此消彼长的演变关系。上述讲解无疑使同学们对儒家文献中的孔子话语方式有了全面认识,并可借此重新审视学界关于孔子言论真伪的争论。
主讲人简介:
陈丹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简牍学。近来在《中州学刊》《河北学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一项。曾获评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