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学校在行政1号楼213会议室召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党委书记贾宁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舞蹈学院等部门、学院负责人,以及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领导班子成员、系所中心负责人和《大学语文》课程组教师代表等40余人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何玉红主持。
马世年院长从课程体系立体化、思政元素核心化、建设力量全员化等三个方面介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一是课程体系立体化的总体思路:紧抓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好课程建设的“主战场”作用;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应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大课堂”作用。二是课堂教学要立足思政元素核心:找准思政元素的聚焦点与融入点;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实施,强调与所教学生专业的有机融合。三是以全员化建设力量推进课外拓展: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政建设理论指导;学工部和团委负责课外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历史文化学院结合简牍学学科建设渗透思政元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传媒学院立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丰富“第二课堂”;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舞蹈学院结合术科实践进行思政教学拓展;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为主体责任单位。
张理中书记从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目的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等方面对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党委宣传部长雷鸣认为,《大学语文》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富矿”,课程组教师要运用“盐溶于水”思维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之中。
传媒学院徐兆寿院长建议,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优化教学手段;二是从多学院抽调师资,从专业结构多元化方面加强课程队伍建设;三是重视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写作能力;四是重视地方文化元素渗透,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彰显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小宁院长详细介绍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心系“国之大者”,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的“两个结合”高度,准确把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内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篇目的审慎选择。
与会其他部门、学院负责人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展开充分讨论,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何玉红处长认为会议讨论达成以下四点共识:第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第二,优化课程思政的知识载体,比如在篇目选择及教学方式选用要以实现载体优化为依据;第三,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着力推动《大学语文》教师团队建设;第四,重视技术渠道建设,把新媒介、新技术灵活运用落实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同时倡导其他学院积极开发具有自身专业特性的通识课程,聚力打造具有“西师”特色的通识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贾宁书记作总结讲话。一是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高校是立德树人之所,课程是育人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实施载体和组织形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育人既需要思政课程“领舞”,也需要课程思政“共振”。二要抓好教师这个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既要讲好文本内容本身的语言句式、结构特点,也要把文本素材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信念,做到古为今用、吐故纳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三要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品质课程思政,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西北师大作为具有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师范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应该走在前、出经验、做表率,在建设一流课程、培育一流人才上下功夫,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潜移默化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课教学过程,做到把思政“融”进来,让课堂“亮”起来,课程“强”起来,人才“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