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总目标,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甘肃早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源华夏文明的实际行动中,主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华夏文明探源与传承—走进庆阳”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志翔副教授的带领下,于7月29日至8月4日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两地开展实地调研。
实践团于7月29日下午3点到达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的南佐遗址。在南佐,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原始居民狩猎耕种的复原场景,了解了仰韶文化以及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随后,团队前往西峰区周祖广场,参观了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一尊高达38米的周人先祖不窋的雕像。
7月30日,团队在庆阳市博物馆调研。庆阳博物馆“环江翼龙”“黄河古象”等古生物化石展,显示着陇东黄土高原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铜器、铁器,以及距今5000余年的碳化谷粒,是庆阳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力证。在香包、书画、剪纸和皮影等展厅,庆阳博物馆全面展示着庆阳当地绚丽多采的文化。
7月31日上午,实践团赴庆阳市西峰区刘店村考察公刘庙遗址,并请当地民众讲述公刘传说。公刘教民稼穑,民赖其庆,奉若神明,因而建庙以祀。原庙宇创建年代失考,宋人王庶有重修碑记。上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再次修建公刘庙宇,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举办祭祀公刘的活动;31日下午,实践团赴庆阳南郊小崆峒山风景区考察岐伯殿和陇东民俗博物馆。岐伯为黄帝师,相传黄帝曾向其求医问道。民俗博物馆以窑洞为单元,共分刺绣、剪纸、皮影、木偶、历史文物、古代石刻、庆阳民居、农耕器具等八个专题全面展示陇东民俗。
8月1日,实践团到达庆城后将鹅池洞作为考察核心。鹅池洞与周祖陵隔河遥望,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处,实为御防战争而修筑的军民汲水设施。庆城流传着一段民谚:“石头垒墙墙不倒,鹅池担水不用舀,龙王送柴烧不了。”周人兴建鹅池洞,的确便于取水,也容易变成敌人偷袭的通道。苏东坡曾写“鹅能警盗”,由此推测古人在取水洞养鹅,既能观察水质的变化,也能及早发现敌人来袭。
8月2日清晨,实践团穿过凤城大桥,东攀周祖陵,历经808个石阶后,步入周祖大殿。周王殿、后稷殿、姜嫄殿环绕周祖大殿而建。周祖大殿正面供奉有不窋、鞠陶、公刘,其左侧为周祖不窋的陵亭,右侧为周王殿,供奉两周历代周王,完整、形象地呈现出周人的发展轨迹。
周祖陵继续向前便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内以五千年来的中医药发展史为主线,分思想圭臬、岐黄源流、悬壶济世、和谐共生四个展厅,也展示出庆城作为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和《黄帝内经》发源地的文化地位。此外,馆内藏有与《黄帝内经》相关的文物古籍以及中药材标本等内容。
8月3日及4日,实践团在庆城县普照寺广场就周人传说与先周文化采访当地老者,经当地人指引,拜访了年过七旬的田锋老先生,对庆城的历史源头和周懒王传说有了新的认知。之后,实践团来到庆城县原副县长刘文戈先生的家中,刘先生讲述了鹅池洞的历代修建过程以及他对先周文化关注和研究的成果。
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华夏文明探源与传承—走进庆阳”实践团以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两地的先周文化为考察对象,调研了南佐遗址、岐黄文化、周祖陵、鹅池洞、小崆峒、北石窟寺、陇东民俗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等地,以实地调研、参观博物馆和民间访谈三种主要方式,深入考察了先周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此外,刘文戈先生作为1965级西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为团队讲述了师大及中文系的历史。实践团成员深感母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培养了一批有历史文化担当的人才,在祖国大地上默默奉献,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年近八十的刘先生仍投身于历史文化研究,其一以贯之的治学精神值得师大学子学习。同样高龄的田锋先生在讲起先周文化和庆阳古史时的骄傲神情,让我们感受到他令人敬佩的民族荣誉感。
(通讯员:马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