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甘肃早期文化以敦煌文化最具代表性,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为了促进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源华夏文明的实际行动中,主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买球的app排行榜前十名推荐“华夏文明探源与传承—走进敦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洪帅教授和王婉婷老师的带领下,于6月19日至6月24日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6月19日,实践团从兰州启程,次日抵达敦煌,参观了敦煌的母亲河——党河。党河作为敦煌唯一的地面径流,对当地生活、工业和农业灌溉至关重要,被誉为生命河。
6月21—22日,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悬泉置遗址。该遗址位于敦煌市瓜敦公路甜水井南侧,开创于西汉武帝时期,证实了汉代邮政机关的存在,对研究丝绸之路和古代交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悬泉若流,而飞漱其下,以济之民,故名悬泉置”,该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通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的讲解,实践团了解到其对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6月23日,实践团前往悬泉置遗址东南侧的山谷中实地考察历经千年的悬泉泉址,并采访了张俊民、广濑薰雄、杨同军和胡敕瑞四位简牍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古代遗迹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悬泉汉简的实际开掘过程。
6月24日,实践团前往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进行参观调研,实践团成员徐舒琦同学在调研过程中谈道:“莫高窟展现了敦煌文化极具特色的恢弘气势,是敦煌文化中多彩的点睛之笔,敦煌壁画及经卷中的语言文字内容更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对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我们在进行专业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夯实理论学习和专业基础,更需要亲临实地考察学习,将理论学习的成果与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比照观察,由此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融合。”
最后一天,实践团参观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学习了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保护修复工作。通过专业讲解和展品,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石窟的形成过程、壁画的绘制技术和雕塑的制作工艺,以及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此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共围绕悬泉汉简制作思政课程及科普视频四节,视频主题分别为:1.《悬泉汉简中的“马”》;2.《悬泉置遗址解读1》;3.《悬泉置遗址解读2》;4.《张俊民老师介绍悬泉置及其采访的科普视频来记录本次的调研之旅》。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是以实践印证了课本知识,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含义,同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激发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以及加深了对甘肃文化认同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能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供稿:徐舒琦
供图:王彤 王海萍